知知港到纽约的距离

偶尔在书店看到《Interview》杂志,都嫌价钱太贵,加上密封在塑胶袋里,未经检验的货色,实在买不下手。有一次看到报摊卖过期杂志,恰好有一份《Interview》被人拆开了,喜出望外,越过拥抱和抚摸两个步骤,直攻核心。谁料到愈渴望愈失望,再有气质的杂志,还是无法坚持到最后。只能说,我和《Interview》最初的爱情,已正式成为挥别的仪式。

毕竟十多年了,当初喝洋水的时候玩音乐、泡画廊,接触的皆是文化界奇形怪状的人物,难免奇情异致地看起《Interview》杂志。后来在吉隆坡继续买了一段时期,那时价钱兑换成马币依然合理。

开始买《Interview》的时候,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已抽离杂志事务,和他最初创办时比较,《Interview》算是逐渐趋向普遍时装杂志的路线了。即便如此,杂志依然难脱离安迪沃霍尔独特的个人风格,Bruce Weber的摄影或多或少影响了杂志的气质,各类专访的拿捏角度一般上还算与众不同。但是我最后一次翻阅《Interview》的时候,它已经是俗不可耐的时装/明星杂志。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类似90年代之前的《Interview》杂志了,那一个诡异怪诞的艺术迷幻时期。这个时代更没有安迪沃霍尔这样的艺术家了,一个未经与不能顺服的放诞奇人。安迪沃霍尔在他的一个Brillo(清洗剂)纸箱装置展览后,接受记者访问时,回答风趣自如。

『有人说你的艺术品并非原创,你同意吗?』
『当然。』
『为什么你同意呢?』
『因为它不是原创。』
『那为什么你不创作新的东西?』
『嗯..因为这样比较容易。』
『难道你不觉得你在和大众开玩笑吗?』
『当然不,这样我才有事情做。』

这样的对答本身,充满了原创艺术的气息。记得曾经和画家杨建正到某画廊看画,当时我觉得作品不怎样,就随口说了一句:『这样的画,我也会画。』杨建正看着我,接着问:『那你画了没?他比你先想到。』

原创与不原创,大概是从知知港到纽约的距离吧。给予均等的机会,谁先想到、想了什么、怎么处理、际遇如何,归根究底大概就是一种能令人着迷的能耐,有70%的天份,和30%的自信,蛋黄和蛋白搅和搅和,再也分不开的时候,哪怕是天天吃半生熟蛋,亦惊喜连连。若知知港有谁能在自己心里挠一下,又何必去到纽约找安迪呢?

图: 1969年《Interview》创刊号,封面是Mick Jagger。

(本文刊登于14/7/2010《东方日报》龙门阵

评论

孤陋寡聞,我沒看過【Interview】。只看過東方版楊井登【Interview】之Bjork封面,及網絡版楊井登【Interview】之Mick Jagger封面。


以畫論畫,Mick Jagger那張紫得可口,超贊。
我一直以為他喜歡紅呢~

引用安迪沃霍尔的訪問錄,也是精彩。
就像安迪沃霍尔用香蕉作封套,吹咩?
杨艾琳说…
有香蕉专辑就很“耶”了嘛。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编辑和穷诗人谈社会主义

一半一半 ,俊男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