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电影”的博文

赢了,接下来呢?

电影《Pawn Sacrifice》的男主角棋王Bobby Fisher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当国际棋王。但是,几乎触及云霄那一刻,他犹豫了。在电话中,波比问姐姐:『接下来呢?』 他的犹豫,并非因为怕输,而是怕赢。赢了,表示一生的目标达到了。那么接下来他该追求什么? 在他成为国际棋王之前,波比全神贯注研究棋艺。当他击败苏联对手Boris Spassky后,妄想症未见好转,反而他变的更隐遁。胜利对他而言并非满足,却是一无所有。因为接下来,他没有方向了。 其实许多人都明白,追求的过程最为兴奋。比方说,追求异性。人,与生俱来就有动物猎逐的本能,喜追捕。追捕有各种技巧,速度控制及拿捏精准,都是一名猎者权力的象征。然而,经过一番追捕过后,猎获表示可以充饥,游戏就算告一个段落了。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追求一个目标,但一生都追求不到。追求不到的理由有很多,其中能力有限、不够努力、客观环境,都是最常见的障碍。这些人临终或许带一点遗憾,但他的遗憾是饱满的,这个饱满里含有梦想及付出,和触手可及的美丽距离。 但这些人未必知道,这些年来,其实是潜意识在作怪,从中作梗,不要他达到目标。所以,他所有的作为都点到为止,不会如波比一样,使出浑身解数,奋力到最后才问:『接下来呢?』 纵观我国的社会运动,除非与生命息息相关,比如砂州巴南区的原住民反建水坝运动,因为一旦水坝建成,26个村子将被淹没,2万人受影响。生死攸关,当地居民的反对运动将近三年,扎营驻守,至今未曾放弃。相反的,这三年来成功阻挡发展建水坝计划,可谓我国最成功的社运活动。 生死攸关,非同小可。不坚持,命可能随时丢了。要是有朝一日砂州政府宣布取消这项计划,巴南区的原住民就是赢了。赢了,他们不会问“接下来呢?”,因为他们可以安心地继续耕耘,继续生活。因为这不是追求,而是生死攸关的捍卫。 再看净选盟,如今版本4.0了,本质不变,活动一样,但是目标仍未达到,同志尚需努力。换句话说,由始以来,未曾upgrade。因为要是拼个死去活来,赢了,NGO就没戏了。毕竟,对净选盟而言,“干净选举”及“首相下台”虽息息相关,但仍未生死攸关。 记得黄德引领的绿色运动吗?记得三番四次领军到独立广场就宣告胜利了吗?记得千辛万苦百万签名后不了了之吗?这就是点到为止的艺术,为了避免面对“接下来呢”的那一天,避免没戏唱的那天,一切保持保温状...

Mr. Versatile: 善于变通的能人

我们家没电视,偶尔会选些纪录片和电影经典和孩子一起看。昨晚我们看了《Mr. Holland’s Opus》,除了指点片中音乐学习过程之外,孩子还认识了John Lennon和《Imagine》,George Gerhswin的《Someone to Watch Over Me》等。 当然,还有Michael Kamen。 片中一幕Mr. Holland被校方谴责在课堂上教摇滚时(其实投诉的老师误把Mr. Holland 弹奏的Boogie-Woogie当作摇滚,显示了封闭的音乐品味只会把一个人变得愚昧无知),他斩钉截铁地告诉校方,只要能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他会用尽各种类型的音乐,无论是摇滚、Billie Holiday或古典乐。 我相信Michael Kamen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玩双簧管,考进纽约的古典乐殿堂“茱莉亚学院”,想着毕业后能在交响乐团演奏,或者创作一点音乐。他当初也没想过短短55年的生命里,他的创作如何丰富了乐坛及影坛。 80年代,《洛杉矶时报》逗趣地测试读者:请问Michael Kamen 是1)创作了1985年最丰富的交响乐电影配乐:《巴西》;2)摇滚乐团Pink Floyd的制作人;3)一名受训于茱莉亚学院的双簧管手;4)一名芭蕾乐作曲家。 答案是以上所有,不但如此,他能同时扮演以上不同的角色,所以《洛杉矶时报》称他为“Mr.Versatile”。 除了《Mr. Holland’s Opus》和《Brazil》之外,Michael Kamen的电影配乐包括《Lethal Weapon》、《Die Hard》、《X-Men》、《101 Dalmatians》等,曾和David Gilmore、Bob Dylan、David Bowie、Metallica合作。老实说,乐坛没有几个人能如此成功跨界。 英语“Versatile”一词的解释除了“多才多艺”之外,还含有“善于变通”的意思。说到这,达芬奇是个佼佼者,他的“家户”包括了雕刻、建筑、音乐、数学、工程、发明、解剖学、地质学、制图,植物学和写作。 其实社会未“文明”前,每个人都身兼数职:猎人、巫师、歌者、舞者、渔夫、“讲古佬”等。当时没有专家,大家都很versatile。直到世界文明后,才把多种才艺的人称为“博学者”或“Renaissance Man”。 现今社...

搞搞新意思!

三八妇女节那天,大伙忿忿不平,因为“未来世界明星”不但抢了妇女一年一度的风头,也抢了众议员被逼上梁山出席的“307集会”头条。我没明察暗访,也没明察秋毫,随便看看,就发现“未来世界明星”占了两家高销量大报的头版。 报业不是慈善事业,卖报纸的不卖广告,天下红雨,马生角。我们这位“未来世界明星”,装扮不但不“未来”,还带几分土气。实话说,那不是电视剧《天龙特攻队》里T先生的发型吗?都什么年代了。再说,他的蓝衣配红裤,肚腩微凸,目无表情的模样,未必是服装泰斗冼書瀛那杯茶,但配合他名下公司的电影《一路有僵尸》倒很贴切,不,简直是天作之合! 这位爷叫“捷豹林”,英文是“Jaguar Lim”。 气势咄咄逼人,话说是“家乡味土产糖果屋集团的老板。我上面书查看,发现这家土产屋的专页仅有344个“like”,相信里头亲朋戚友占了一半。 《一路有僵尸》未上映,已有小朋友提起,说这部片子非看不可。何以“非看不可”呢?茶聚闲聊,小朋友道:『它的僵尸不像好莱坞逼真的僵尸,这些僵尸戴黑面具,两手僵直,硬邦邦地蹦蹦跳,好像以前那些黑白片叻!怎么有这么low budget的电影,我就是要看它low budget到什么地步!』 看来这趟“捷豹林”铁下心肠非红不可。在经济低靡的时候,人们赶紧刹车都来不及了,他却猛踩油门,砸250万令吉拍片“low budget”电影,你们看《一路有你》涕流满面,我就拍《一路有僵尸》,反潮流、反品味、反艺术、反高雅,一路俗俗俗到底! 莫非“捷豹林”采纳了纳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的“黑天鹅效应”论,摇身一变成了“黑天鹅”?张建“未来世界首富”的那一套神话已经被砸了个粉碎,多少人喜剧变悲剧啊,看来这位未来明星不信邪。 我们拭目以待,“捷豹林”的低俗是否有杜汶泽的卖座,或者一“揸”就“瓜”。反正政治那么无聊,我倒期盼“捷豹林”的低俗取巧能以黑天鹅的舞姿突围,怎都好过看政坛那些没有新意的把戏啦。 (本文载于Cari专栏《凭窗下望》)

我能飞,我就能飞

图片
朋友最近看了出关于观音的音乐剧,令她哭笑不得。她的不满是,观音菩萨应有的庄严相,在这里却变得滑稽。笑谈之间,发现她最大的不满,其实是这出音乐剧,花了天文数字租借灯光设备,最终却「照不出观音相」来,观眾非但无法「相由心生」,还遭歪心眼人质疑財务运用的来龙去脉。 世道这么差,善男子、善女人踊跃购票,想必知道我佛未必亲临,想借一出音乐剧的艺术昇华,闻得我佛说法,启发「善」心,以积得无量之福。「信念」的正能量,足以铁杵磨针,消除浩劫,岂能被灯光戏弄?「照不出观音相」也怪不得追崇正道的善男子、善女人摇头了。 东方人最讲个「信」字。信心、信仰、信念云云,无非是在这尔虞我诈的世道中,给自己多一点希望。西方人亦信仰至上,否则出庭证人何必手持圣经宣誓?就是相信有更高的权威,叫你不得耍赖。 耗时12年拍摄的电影《少年时代》(Boyhood)的男主角梅森在车上与女友对话,说今人夹在现实与虚擬之间。他对人与人之间缺乏现实的交流反感,为何要「瞭解」一个人时,非得从那个人的面子书上获得信息,纵然那些信息未必真实。 「信念」散发正能量 梅森的女友举出种种面子书的好处反驳,表示面子书的资讯能省下不必要的麻烦,隨时获取朋友的活动信息,比方说,某某养了一只可爱的猪。 现代人信仰「信息」,纵使信息未必真切。「信息」也是希望的一种,它在你寂寞的晚上让你觉得你不是孤独一个人,它在你对世道冷漠时,操纵你去关心一些什么,贏得你一掬一掬的同情泪水,或者满腔的热血。 你要「相信」,R.凯利(R.Kelly)如是唱:「I Believe I Can Fly」。在我万念俱灰的时候,我相信我能飞起来,因为我相信我自己,我能飞,我能飞,我就能飞。 印度有个俊俏的诗人Kaifi Azmi,他是个关切社会的社运人士。老年的他在一个贫穷的小镇建校,並设立了一个福利中心。他在中心的每个房间安装了一个风扇,就在安装的当晚,风扇都被村民偷盗了。他夫人大怒:「我不明白为何Kaifi要为这些不惜福的人鞠躬尽瘁?」 Kaifi语重心长地回答:「当你为改变而努力时,必须预料到你这一世未必见证改变。但若你坚持继续,改变终会来临,即便它是你离去之后。」 夫人听了,觉得她先生是个巨人,有巨人的胸怀。这就是「信念」的正能量了,在你万念俱灰的时候,灯打对了,照出了观音相,相由心生,我能飞,只要我相信。 (本文...

人类不都一直如此吗?

电影《全面进化》(Transcendence)的科学家威尔在台上讲解创新科技「Artificial Intelligence」时,台下的一名观眾问他:「难道你要创造上帝吗?」威尔反问:「人类不都一直如此吗?」 上帝、阿拉、神,从宗教各自的角度詮释,都不一样。该和被允许怎么称呼,都很主观。威尔不否认对他的指责,因为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能拯救世界,把病治好,净化被污染的空气,让河水勺起可饮,森林再次覆盖。这不是人类一直以来都祈求的奇跡吗? 但是,当这样的奇跡出现时,大家认为威尔要当上帝。换句话说,人们相信人性本恶,不坏之身是魔鬼的慾望,因为不朽的只有上帝、阿拉或神。 为何奇跡出现时,我们却称之为魔呢?威尔用科学「拯救世界」,嚇坏人类。当「拯救世界」是曇花一现的神跡时,人们却降伏膜拜。 「人类不都一直如此吗?」威尔说。我们希望有个超越人类知识及能力范围的非自然现象,无助的时候,这个超然现象能显神通,或开解我们。很多时候,「通」和「解」是意识演变的现象,一个智能与情绪斗爭的结果,简单的说,是「悟」。因为信仰有一个比人类更高上的力量,提供镇定的作用,而镇定是思考的先决条件。「神通」,其实是神经通畅了。「开解」,是心胸开放,宽解了,理解了。 但是若承认了玄机,人们就否认了至高无上的存在,同时失去了依赖和信仰。因为承认这一点,就表示「you are on your own」,一切都靠自己了。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不能负荷的担子。 因此,世界发展因地理位置,歷史上谁佔领了谁、淘汰了谁的政治游戏,大家就有了各自信仰的对象。 话说Allah的「Al」在阿拉伯语是「the」的意思,「lah」是「ilaah」的元音省略,意思是「god」。很久很久以前,麦加是个做生意顺便拜拜的地方,那里的庙宇供奉著各种各样的神灵。后来穆罕默德在山洞里得到启示后,他的妻子就成为他的第一名信徒。但是当地的商人认为他的传教威胁了他们「宗教旅游」吃喝嫖赌的生意。 作家鲁西迪提出了另一套说法:穆罕默德是个成功的商人,但庙宇是其他人的地盘。为了在麦加的商业及政治爭一席地位,他的山洞启示引领了一群被边缘化的人,威胁当地精英的影响力。言外之意,不言而喻,谬论谬论,也为鲁西迪招来杀身之祸。 事实?人类享受拯救世界的过程,而非拯救的成果,更別提证偽了。 (本文刊登于24/4/2014《东方日报》龙门阵)

云端情人

图片
电影《云端情人》甫上映,网络就掀起小小的热潮。太有共鸣了,大家都认为,男主角爱上他的电脑操作系统(OS)。 这个系统类似苹果手机的SIRI,有对话互动功能。男主角的系统Samantha除了帮他处理文件、电邮、搜索资料、播放音乐、安排日程之外,还能聊天、说笑、谈心、作曲,有两下子调情功夫。 男主角的工作是代人撰写信件,他把自己想像成不同角色,口述再由电脑转换成手写体的信函。文字是他的技俩,煽情是他的专长。他安装的Samantha很討喜,温柔体贴。一段日子后,Samantha逐渐「成长」,不但有了情绪反应,还有慾望。在没有肉身接触,纯粹「口」交的关係之下,他们恋爱,也「交欢」了。 但是「成长」令主角措手不及,当他发现Samantha能和几千个人同时对话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噢,他不是她的唯一。她坦言同时爱著其他几百个客户,因为爱也会成长。唔,典型的分手台词。于是,在男主角最落寞的时候,Samantha要他躺下,告诉他,此时此刻,她只有他,没有其他。在感情纠结,往往不懂得如何去处理的时刻,她像个智者似的说:Now you know how。 真相大白,「OS」是个心灵辅导系统,至少我的一些朋友这么认为。在这个宅男宅女的时代,人有了选择,可以为了逃避处理人际问题,而选择在网上与陌生人虚擬交往。但是哥的代价是空虚,姐的代价是寂寞。 「OS」是完美的秘书、朋友、情人、性伴侣。只要把耳机塞进耳朵,她就在那里。放下耳机,她绝不烦你,因为她是个系统,用声音与人沟通,所以人类可以发挥想像力,她是林志玲,也是Scarlett Johansson。 撇开美丽的电影画面与即感性又性感的声音,我想,这不过是个骯脏的游戏。说白了,就是人被人玩死。 电脑程序员太清楚人类的寂寞了,于是捉住人性的弱点,卖你一个包装美丽的產品,提供一个秘书、朋友、情人兼性伴侣,淘汰与陌生人交往的危险,取代偷偷摸摸的网络性服务,正大光明地卖你一个电脑操作系统。但是游戏终归要结束,所以玩到关係绷紧的时候,系统就摸摸你的脸颊,轻吻你的唇,搂抱一下,说声我永远爱你,你如今懂得去爱了,我也是时候道別了。没说出口的是,系统应用期限到了,迟些有个2.0版本供下载更新,敬请期待。 换著是人,Samantha准是被人唾弃的感情骗子。但人类最爱的,莫过于自欺欺人。看部《云端情人》,我们也因此疗了伤。 ...

喜剧的时代

近年来,电视节目和电台节目一样地让人沮丧。虽然偶尔在车上听电台节目,但是已经放弃看电视节目多年了。如此一来,上电影院的次数比以往频密,不为別的,纯粹消遣。 昨晚看《四十七浪人》,真田广之的內人对他柔柔地说了声:「I was worried about you。」浅野家的女儿美加也对基努里维斯说了同样的话。突然同伴凑近耳边:「音响有问题是不是?」我说日本人很斯文啦。当然,片子到了后半部,刀枪妖术都证明了:日本人可以很响。 这些年每看一齣戏,都得经过一场音响视觉轰炸。如今热门电影的趋势,不是科幻,就是灾难。《雷神2:黑暗世界》的大锤子如雷贯耳,《超人:钢铁之躯》的光速动作令人目不暇接,《极乐世界Elysium》的人与机械共体,匪夷所思。《安德的游戏》的小孩玩电玩,不得了,玩到从军,玩到拯救宇宙!22世纪的电影没有所谓的不可能,只有《菲利普斯船长》的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的心跳镜头,非要把观眾抖吐才心甘。 突然莫名其妙地想念起喜剧来。那些年史提夫马丁和迈克尔凯恩的《偷心大少》,骗財、骗色、骗了观眾的欢笑,如今笑声仅仅是记忆,铁轨也不够它长。丹尼德维托在《谋害老妈》(Throw Momma Off The Train)及《玫瑰战爭》(The War of the Roses)的黑色幽默,唤起矮小就是突出的希区柯克年代,无奈如今电影不流行侏儒了。 香港剩下警匪片,却一点都不惊心动魄了。喜剧呢?越来越难定义。曾经许冠文草根阶层的欢笑代替泪水,如今周星驰也要捫心自问:「能不能有点专业精神!」从《西游降魔篇》那一刻开始,香港喜剧只剩下偶尔有点水准的杜汶泽,偏偏杜汶泽不喊低俗的时候低俗得难耐。 今年的惊喜算是《辣手警花》(The Heat),特工桑德拉布洛克与女警梅丽莎麦卡西搭戏,没什么大场面,段子却十分搞笑,看了忍不住拨动琴弦哼他几声乡愁。记得电视台7点至8点档黄金时段的半小时喜剧片:《Seinfeld》、《The Cosby Show》、《Family Ties》、《The Wonder Years》等,好看的都是段子。笑,是大家饭后的甜品。 也许大家都在平板电脑看戏了。所以,这年头拍片就要拍得气势磅礡,要你在平板里怎样也立体不起来,非买票不可。看电影逗乐自己已经可遇不可求,难怪这个年代没有冷面笑匠,反而,两个女主角连续说了相同的对白:「I was worried about you...

爱马来人

图片
缘起:黄进发博士的「恨巫统,就要爱马来人」论述。启发:巴基斯坦作家Mohsin Hamid的著作《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及印度女导演MiraNair执导的同名电影。 先声明,我不打算,也没资格加入学者们对「爱马来人」的討论。但是,以吾人平庸的理解力纵观各翰林学士进諫,除了叹为观止之外,不禁想起MohsinHamid如何称自己为「杂种」(hybridized,mongrelized),及这个称呼背后复杂的心境。 《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的主角Changez一开始就声称自己爱美国。「I love America。」,他说,眼神坚定。Changez在美国打拼,成为华尔街的一流分析员,交个美国摄影师女友,美国梦如愿以偿。但911后,美国神经绷紧,他过境时被误为恐怖分子而遭到凌辱,被逼脱衣弯腰露臀接受「详细」的搜身。他的女友则把他当作艺术作品,摄影展主题为「Once I had a Pakistani」,大搞波西米亚理想。 美国梦破灭了,Changez对美国的爱,经过三番四次的考验,因爱生恨。爱美国是Changez的纯情单恋,只是美国不爱他。不,美国不但不爱他,美国还怀疑他、消费他。现实逼使他成为一个「心不甘情不愿」的原教旨主义者,因为他没有了选择。 美国也说爱。美国爱世界、爱和平,美国看到恐击的美国伤,却看不到恐击背后的复杂心境,及其他因美国而多年以来伤得更深的国家。美国911后一直向世界各国发表自己对恐击的看法,但那是美国的独白,属于单向而非双向的举动及分析。 我想,国与国及族与族之间的关係,除了在互相利用的利益关係上制衡,才能达到和谐之外,往往犯的错误,是不切实际的单向空想。 Mohsin Hamid及Mira Nair从小游走于欧美及亚洲国家,所谓的「杂种」其实就是不愿意选择立场的立场。他们的身份隨时转变,可以是巴基斯坦人、印度人、美国人,或巴基斯坦英国人、印裔美国人等,再以种族或国籍来界定。他们爱欧美,也爱亚洲,也只有他们这种「杂种」有条件不选择靠边,只有「杂种」懂什么是爱。 而我们是不是像美国一样,坐在白宫里高谈阔论爱,然后以爱之名决定娶谁为妻或休妻?我们是否学好对方的语言,用它来交换彼此的心事与恐惧?或者我们选择TV3的方式称原住民为「Orang Kita」,然后进行刪除记忆,再同化原...

爱国情操的B级片桥段

电影开演前,观眾不是被大排场的预告片轰得耳聋,就是被泰国女鬼嚇得半死。但是2013年8月30日这天,看电影的经验格外新鲜。 为了提醒人民享受好莱坞影片的刺激与香艷时,別忘了大马这些年的风风雨雨,为了提醒人民爱国的迫切性,一年一度提升爱国情操的时刻又到了。 开始,广告故事很平凡,什么族群和谐啦日子平安啦。突然,一群军人跳进了银幕画面,抓著机关鎗鐺鐺鐺连发狂扫,场面淒惨。接著画面转到葬礼,妇女抱著小孩,天下著雨,无情地滴在黑伞上,滴在女人的头巾,化成了泪水,流入国土里。 啊,我们要很小心,否则国家隨时被「外人」攻击,我们隨时都有丧失家人的可能。观眾理应在这一刻觉醒,至少剧本是这样写的。 接著是一部好莱坞预告片,大家鬆了口气,收拾心情,继续吃爆米花等《Elysium》开演。说时迟那时快,银幕上又再出现军人!砰砰砰,砰砰砰!还没搞清楚发生什么事,好像又死了人。 观眾再次被画面暗示,我们处在很脆弱的处境里,隨时都会被人一枪打死。若看了第一部片子还在吃爆米花,不当一回事的观眾,请即刻醒来,千万別让理智失控,而断送了国家的前途,断送了亲人的性命。 B级片主角一枪杀死怪兽,放心转过身子把女友紧紧搂在怀里的时候,那怪兽突然弹起来,出其不意再来一击。结果,怪兽不得不死第二次。 就是两弹过后,胸口有种纠缠不清的不耐烦,国歌来了。有的观眾反射性立刻肃立,有的还嘴里唸唸有词跟著唱,有的则坐在原位继续吃爆米花。 想不起往年的爱国广告片有这排场,以往不都是各族和睦共处的温馨画面吗?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爱国的同时心里要怀著怕?这年头,难道不怀著怕,我们就不懂得爱国了吗? 美国前总统布什为了个人目的,利用911后人们怕死的恐惧心理,让美国人感到反恐是再自然不过的应对措施。这话是索罗斯说的。但是后来事实证明,「恐嚇」这一招引来反效果,不但赔了军人的命,也动摇了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但是,哎,谁要攻打我们啊?除了505前突然跳出来的苏禄军,砰砰砰,画面混沌,还未弄清楚谁死谁伤,505前就草草收场了。作为好公民,我们是否应该配合剧情,看个广告片就心里怀著怕,怕到不敢求变,然后双手合十唱句「感恩的心」,那该多温馨啊。 (本文刊登于4/9/2013《东方日报》龙门阵)

戆仔罗根叻仔Yashida

《金刚狼 2 》罗根赤身挡原子弹,救了日军 Yashida 。多年以后, Yashida 寿终正要寝时,把罗根召到日本去。岂知,享受繁华富贵的日军把救命恩人请来,并非道别叙旧或报答,而是一命换一命:要用罗根的不朽,换得再生。 当 Yashida 从无助的金刚狼身上抽取精华时,任何人看了罗根痛苦的特写表情,都自然会咬牙切齿,恨不得跳进银幕里捅 Yashida 一刀。世界上怎会有这么恶毒的心肠啊。但是电影总要有美满的结局, Yashida 被孙女杀死时,大家欢呼喝彩,该死该死,你这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老家伙! 亚洲人最讲究道德观念,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一直是我们坚贞不变的信念。但是事与愿违,从线装书已演变到这平板电脑的年代,戏演到这里,《黑天鹅》作者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突然现身,告诉你,欧洲人一直以为天鹅都是白色的,直到第一只黑天鹅出现时,这不可动摇的信念立即崩溃。 Yashida 你缺德你没人性,你不配做人。可是江湖上的 Yashida 比小黄人还多,而且长相也有比小黄人可爱的,大“智 ” 若愚的。在这适者生存、 殊死搏 斗 的世界,道德是表象,没义气才是本质。 “恶人未必有恶报,善人未必有善报”。曾经是颠覆的道德,却成了今日社会的观念。“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些违背传统道德的话,如今成了 警世励 俗的硬道理。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穿墙破格,告诉你如何处乱不惊,罗根被抽取精华的那一刻,只稍从容不逼的说一句:“噢,又一只黑天鹅。”,就是了。扶人一把,意料之外,却被人一脚踢下山谷,跌个粉身碎骨。只好在接受黑天鹅的忘恩负义、落井下石时,等待下一个黑天鹅破蛹而出,英雄救美。 但是,《金刚狼 2 》也告诉你,理解黑天鹅的道理,就能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把握黑天鹅带来的机会,趁机采取对策,搞不好运气就来了。罗根快死的时候, Yashida 的孙女伸展鹅翅,抖抖绒毛,把自己爷爷干掉了,救了帅金刚狼哥。什么时候都有意想不到的事,什么时候都有黑天鹅。 世界上有黑天鹅是事实,但是知道黑天鹅时,黑天鹅效应就显得平淡无奇了。钻营和能干划上了等号。不懂人情世故的钻营,未必一败涂地,这个年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整个湖满满的黑天鹅,惊叹只在戏院里。罗根舍己助人是戆仔,现实中 Yashida 才是叻仔!(当然,孙...

Django

图片
喜歡爵士樂的朋友,一聽說《Django Unchained》時,會誤以為是一部DjangoReinhard的傳記,至少我最初這麼以為。Django Reinhard是30-40年代具代表性的爵士吉他手,但是影片的Django是個黑人,而他玩的不是吉他,他玩的是快槍。 導演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魅力不減,一貫的血腥鏡頭不變。但是昆汀塔倫蒂諾的血腥從來就不噁心,因為他懂幽默,而且把幽默掌握恰到好處。就這點,李安這輩子都學不來,亞洲人的基因就是這問題。 所以當昆汀塔倫蒂諾的血濺在銀幕上時,觀眾總是笑得最燦爛。Django的槍法非常快,速度快到明知他要開槍的,就是心理來不及準備的那點零七秒間,他射擊了。觀眾自動從座位彈起,痛快啊,問號一句昆汀他娘。 其實網絡上也有不少的「姜戈」,槍法最快的數面書上的槍手了。以往槍手是那個黨的專利,如今人人一票黨黨一槍,槍手除了打擊對方,也打任何稍有微言的自己人。「姜戈」戴上卡哇伊或狗熊面具,學蘇祿軍的槍法,砰砰亂開槍引開路人的注意力,唯恐日落時分結不到帳,請女友男友吃飯無法買單。 Django是黑奴的時候,被白人用銀兩贖回自由身;Django自由的時候,卻被黑人出賣了。大財主的老管家識破Django的英雄救美計劃,即便飽受凌辱,老管家身為黑奴臨死奴性不改,視效忠白人如歸。 在這黑白分明的年代,白人救黑人是哈里路亞,黑人害黑人是豈有此理。所以當Django開槍打斷老管家的腿時觀眾叫好,砰死他時大家鼓掌。你說是嗎,不但沒兩肋插刀,還相煎太急?該死該死,凌遲處死更好。 戲如人生,話說有位東馬的巫裔老伯有次接受採訪時,感謝YB巴魯比安和施志豪兩位律師為他打贏官司,保住他的習俗地(保留地),說罷泣不成聲。巴魯比安是原住民,施志豪是華裔,在這黑白分明的年代,巫裔老伯要是看《Django Unchained》恐怕觸到痛處又哭成個淚人兒了。 東馬與西馬有別,在西馬土著和原住民的兩回事,一個有權有利,一個只好訴說傳奇。老伯那頭管家的是原住民,巫裔在東馬也是原住民,結果土地和女人一樣只要是好看的管家都打主意,誰是自己人啊? 偏偏世上有的是Django,有的是「姜戈」,有的更是老管家。這年頭,沒有昆汀塔倫蒂諾的幽默,日子實在不知怎麼過啊。 (本文刊登于20/3/2013《东方日报》龙门阵)

你们不要大惊小怪

图片
看电影《The Impossible》看到半途,两口子从电影院逃出来,一男一女岔进两间厕所,登时就呕吐起来。疑为视觉听觉感官中毒,吐毕微晕,一时间缓不过气,脸色苍白。电影故事情节並不精彩,海啸大浪冲黑了银幕,大小主角从水中再次探出头来时,没有绿色英雄写真的我战胜了一切的画面,也没有盛会集体衝浪过后的征服神山美好感觉。 不,都没有,画面是赤裸裸兼血淋淋的肢体,拖曳在人类消耗过的地球表面。衝上云霄跌入谷底后,剩下的是光禿禿的残骸,和縈迴不散的惨痛嘶喊。 《The Impossible》,真的不可能,不可能看完整部片子。故事老套,免去了迂迴曲折的故事结构。既然人已经习惯了暴力,索性径情直遂地曝露残肢断臂,海啸过后还能怎样,主角呕吐了血液,再加一些固体状物隨之开闸泄洪。 那是肠吗?不用在乎,最重要的还是中文片名翻成《海啸奇跡》,可谓神来之笔。人类除了期许奇跡,实在不需要再做些什么了。英雄主角英勇寻妻觅子,穿插几幕血上溅血,疤上烙疤,废墟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观眾涕泪涟洏,被温馨的煽情俘虏住。若此时此刻观眾在银幕里,那肯定是iPad、Galaxy Note、Nexus 10的卡塔卡塔触屏,还可办个摄影展什么的,把英雄推到高峰旗帜飘扬。这时,大家的平板电脑没有纍纍血跡,只有绿意盎然,这是多么便利的美好感觉,谁还记得银幕的配角和他们残肢断臂。 但是看到半途,我们吐了。银幕上的灾难片和现实中的灾难,都需要英雄,即便你知道是假的,你选择不要面对,因为真相是多么的扫兴啊。但是我们吐了,我们很难再为春天动情,因为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一场低血压后,安排好要死的人,都会死。 本地电影网站给《The Impossible》打了4个半星星,称它为「visually fantastic story」。评论表示,「即便是对陌生人,人类在灾难期间依然不乏同情心、勇气与爱,《海啸奇跡》真是鼓舞人心啊。」 主角很满意,近日表现平庸的伊万迈克格雷戈浑身解数,贩卖大梦与大爱。在这娱乐化的时代,只要观眾欢喜,老板满意,咚咚鏘、咚咚鏘,生意兴隆好过年,你们嚷的,不要大惊小怪了。 (本文刊登于6/2/2013《东方日报》龙门阵)

去看一部泰米尔片

图片
我们决定去看一部印度片。我们告诉售票的小姐,tickets for《Kumki》please。巫裔小姐迟疑了一会,问道:「你们要看《Kumki》?」「是的,why not?」我说。「《Kumki》是泰米尔片。」「唔。」一副有啥大不了的样子。 她觉得我们在逗她,不过还是例行公事:「两张票看《Kumki》对吗?」「两张成人票,一张小孩。」她探头看看柜台后的小孩,笑了。 我们像是恶作剧的顽童,不过不是作弄了售票小姐,而是花钱和自己开个玩笑。我们先警告小孩,你不可以问问题知道吗?因为影片里讲的都是泰米尔话,你听不懂,我们也听不懂,你乖乖看就是。小孩猛点头,「什么是泰米尔话?」 为了让一出泰米尔戏之行更完美,我们到书店买了一本儿童印度故事书给小孩,坐在咖啡厅讲Vishnu如何投胎成Krishna杀死魔鬼Kamsa的故事。小孩吃著巧克力蛋糕,听得津津有味。营造气氛成功后,我们进戏院很期待很期待地等待第一句阿呢呢,一只异国风情的野象,和英文字幕。至少国文字幕,我们心想。 戏院里坐满了印裔朋友,除了各別手机发出的亮光,戏院里感觉上黑黑的比较暗。几个观眾好奇地望过来,笑笑。奇怪,怎么到印度旅行都没这么陌生过。看法文片德文片伊朗片,从来没有人相互对看,然后猜想这个傢伙是不是脑筋有问题。 电影一开始先放映一段抽烟与饮酒有害健康的广告,显示发黑的肺,和一团难看的人体器官。然后广播员正襟危坐(纯属凭空想像)地以泰米尔语和英语告诫观眾,抽烟致癌,饮酒伤身。 接著,影片中一旦有个演员燃起一根烟,银幕上就打了一行字:「Smoking may cause cancer」。要是手里一瓶酒,就打著:「Drinking is injurious to health」。 原来看泰米尔片是一件提心吊胆的娱乐,除了唱歌跳舞悲情之外,我们都需警惕自己的健康。当时脑子闪过一个念头,本地导演在关丹取景时,不妨打上字幕:「Lynas may cause cancer」。黄巧力若在武吉公满拍摄我来自新村,可打上「Cyanide Gold Mining is injurious to health」。 除了「tambi」之外,都不懂演员说什么。这时候表情与动作取代了语言的地位,才发现我们华裔已丧失了应用肢体表达情绪的能力了。片中主角恋爱的时候,他的手舞足蹈让我反省,如果有天我哑了,是否能够用肢体动作表现我的兴奋呢?...

闲话电影中的女人

图片
电影《铁娘子》和《我们需要性》(Made in Dagenham)里的英国女人,强悍自主,“Change”的能力比奥巴马强。传记电影描绘年轻的撒切尔夫人,柔中带钢,是个会流泪的铁娘子。《我们需要性》说福特汽车工厂1968年的罢工事件,女工上街游行争取与男性同工同酬。两部电影塑造的英国女人形象,像足英国航空公司的空姐,不是摆美的花瓶,而是随时会咬人那种。 “女强人”是个什么样的字眼?其实标榜“女强人”时,已经把女人放在弱势地位为前提,因为“强”了,所以才套上“女强人”的称号。女权分子此时此刻或许会点头猛赞:殊不见强悍的男人号称“男强人”? 1968年有必要,到了70、80年代还有必要,在伊斯兰极端势力泛滥的区域绝对有必要。但是,跨过了第二度的千禧年,话说基督再度降临,撒旦再度被打入地狱,感谢六、七十年代的女强人,女人不再弱势,也无需刻意自我标榜为“女权分子”云云。如今,弱势群众乃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而女人老早就走在前方了。除了经期和生育的困扰,女性岂敢示弱?毕竟,如今女性势弱被女性鄙视,而强势的男性女人未必爱。至于“女权分子”这玩意儿,未免荒腔走板,不再fashionable了。 虽说比起马国的马哈迪那没完没了的22年,撒切尔在位11年算不了什么,但她是迄今为止英国唯一的女首相,可谓英国人的骄傲。有趣的是,印度女性运动发生得更早,Sarojini Naidu早在撒切尔成为政党女党魁的50年前(1975),已经当上首位印度国大党主席的女性(1925)。 话说回头,亚洲也有女强人样板戏,就是获得“平等机会奖”的《桃姐》。这是监制李恩霖的女佣钟春桃的真实故事。妈姐家佣桃姐伺候一家几代,老来中风坚持住进老人院,因为“强”,所以不要麻烦主人家。虽说电影旨在感动人心,但是传记电影不是纪录片,主人公不讨好难卖座,到头来不就那几分煽情,看得观众心酸酸泪汪汪,拭干眼泪回家继续骂女佣。 这篇文章没有结论,因为电影中的女人和现实中的女人,难免有出入。 (本文刊登于4/4/2012《东方日报》龙门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