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Plate看亚洲巨人

近来和朋友聊起,问他看了 Tom Plate 写塔辛的最新著作没有。他说不,认为外国人写亚洲人一般上有失偏颇,看亚洲人的角度不够客观。比方说, 她认为 读 Tom Plate 写李光耀,不如看李光耀自己写的回忆录《 The Singapore Story: Memoirs of Lee Kuan Yew 》,或者是李光耀的专访传记《李光耀: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两本可以当枕垫头的巨著,薄薄的一本《 Conversation with Lee Kuan Yew : Citizen Singapore: How To Build A Nation 》怎能媲美? 浅见以为,这位朋友所谓的“客观”未必是客观,虽说自传的细节详尽不再话下,但作者回忆的过程中,难免经过选择性筛选,以自身利益和形象为主,量身打造出一个完美的楷模。当然,为了显得客观和真切,作者会巧妙地把一些瑕疵写进去,甚至向读者告解和忏悔,因为读者都喜欢看到强者脆弱的一面,这样一来可以激发他们母性的爱,或雄性的宽恕。忽视了这一点,自传未必失败,但肯定难赢得读者欢心。 就李光耀的“硬道理”和老外写的畅销版这两本传记来说,《李光耀: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封底介绍此书时,声称它“ combative ”、“ thought-provoking ”和“ controversial ”。再翻开封底靳口,编务小组的作者名单煞是壮观,但是仔细一看,不外是“新海峡时报”和“新加坡报业控股”的新闻从业员与学者。厚厚的 4 百多页,专访的问题都导向引申出李光耀的治国硬道理。只有李光耀的说法,没有作者们的看法。 由此可见,写自传或委托人撰写传记很多时候是为了从新塑造形象,或在几十年乱七八糟的事迹下,整理出比较“可观”的一面,把尘土扫在地毯下,摆一束鲜花,喷些清香剂,传记赖以遮丑的硬道理,不过如此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我对马哈迪的回忆录《医生当家》不感兴趣。 相反的, Tom Plate 写传记不止主观,他的主观往往引申出有趣的对答,这种生动的写法把人物写活了。也因为这样, Tom Plate 的“逼供”道出了三位亚洲巨人的脾性,字里行间透露,马哈迪和李光耀至晚年仍坚持己见,反而是塔辛愿意承认他曾经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Tom Plate 认为李光耀是马基亚维利和柏拉图相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