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术集中营
在北京看艺术,只有一个形容词:大。画廊大,艺术品大,艺术品价格数额大。
所以乍看之下,北京的艺术家很幸福。首先,北京有两个规模庞大的艺术中心,一是798艺术园区,另一个是通州的宋庄。两者似乎为艺术家度身订造,因为艺术工作空间宽敞且集中,毋庸置疑,这一点满足了艺术家自主发挥创作的欲望,同时方便中国人经营艺术的国际市场。但不知不觉之间,却限制了艺术家的空间。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庞大,是在一个置身定制的范围里面。当庞大处在一个置身定制的范围里时,它不再是无限,而是有限。
798和宋庄尝试效仿纽约的苏活区,聚集了大量的艺术家。如果你不熟悉苏活的话,你没损失什么。你要是没看过798,或者去过宋庄,算是你的福气,因为如此一来,你对中国快速崛起的艺术趋势,保留了浪漫的遐想。
在60-70年代,艺术家陆续搬进纽约苏活,部分原因是苏活一带的铸铁建筑极具特色,加上宽敞的阁楼十分适合艺术工作,但是主要还是因为苏活区租金廉价,对有一餐没一餐艰难求存的艺术家而言,最具吸引力。
从表面看来,北京798与宋庄的情况和苏活略同,但是在两个不同的政治制度之下,聚集艺术家的空间对创作发展的影响很不一样。
当初中国各地的艺术家流浪到北京,打散工、作画,试图打造一个艺术空间。他们最初聚集在圆明园,后来在宋庄。直至798格局成型,应该是在2002年后,当中国当代艺术被炒热之后。798的大型建筑是50年代工业发展的产物,当时中共刚刚建国,向东德买技术建厂,所以设计了Bauhaus式的锯齿厂房。没想到,这种设计的窗户採光自然,适合后来改为艺术展出空间。开始的时候,一些艺术家租用老工厂作为艺术工作室,后来陆续举办了艺术活动,一直到画廊进驻,终于,北京市政府看到了它的潜质,正式规划为【北京798艺术区】。
但是我所看到的798,是一个包装时髦的艺术品牌大卖场,而非刺激艺术思维的社区。
宋庄在地势上比较吃亏,因为它距离北京市区较远,结果发展落在798后头。它步伐虽慢了点,但如今逐步赶上。通州县有意把它打造成艺术村,现在已是独立电影和艺术馆的重要基地。虽说宋庄本来的个农庄,我在宋庄,放眼皆四四方方的巨大建筑,设计风格大同小异。在这里,建筑的设计和规模统一,它没有苏活的自然,活脱脱一个艺术集中营。
如果说798是艺术大卖场,那宋庄就是大量生产制造商品的工厂了。当然,不是所有艺术家都有这个“福分”,分享置身定制的庞大艺术空间。宋庄的某艺术空间总监告诉我,入驻的艺术家都是筛选过的幸运少部分,还有数不清具备潜质的艺术家,依旧在街头摆卖作品,廉价售卖自己的创作。
纵然如此,有“福分”的艺术家聚集在高尚的集中营里自我陶醉的时候,已逐渐与社会其他阶层的人脱节。如此一来,不但削弱了因生活而激发的思想激荡,艺术家容易被优越的环境和评价过高的假象蒙蔽,除了享受炒到天文数字的价格之外,创作恐怕难有突破和前瞻的力量。
(本文载于《当今大马》17/5/2011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