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节号的点点点

法国创作歌手Serge Gainsbourg 有一首极具争论性的歌,歌名为“Je t'aime... moi non plus”,法文的意思是:“我爱你…我也不”。原本Serge Gainsbourg写这首歌,是想和他当时的情人Brigitte Bardot合唱。可是当时Brigitte是有夫之妇,在她苦苦要求之下,Gainsbourg放弃发行录好的专辑。一年后,Gainsbourg的新欢演员Jane Birkin代替了Brigitte,重新录音正式推出单曲。
删节号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句子不完整,读者需要用自己的想象力填补空间。“Je t'aime... moi non plus”的点点点,暗示了“我爱你”与“我也不”之间的灰色地带。如果你听懂他们唱什么的话,也许该说成黄色地带。

删节号用在“Je t'aime... moi non plus”这句子里,的确令人联想浮翩。点点点能写出比文字更多的东西,表达比文字更深的含义。删节号用得恰当,几乎等同于水墨画的留白,交响曲的休止符,把读者带入更高的欣赏层次。
当文人在句子末端使用删节号时,暗示了句子余音绕梁,久缠不散。他说:『记得昨晚吗?』,她答:『唔…』。这个『唔』的点点点除了暗示她的含羞答答,还能够表现出她当时回答的温柔语调。相反的,要是他问:『记得昨晚吗?』,她答:『唔。』,故事完全变了个样。缺了点点点的『唔』字,硬绷绷的敷衍语气,带着些拒绝的味道。

有一个相等于善用删节号的例子,就是贾平凹的口口口方框框了。贾平凹的小说《废都》使用大量的方框框代替他不便言喻的情节。比如:“口口口口口口(作者删去五百字)妇人听说她那里有一颗痣的,”“口口口口口口(作者删去三十八字)待到看时,那垫在身下的枕头上已有一处红来,”凡是画方框框之处,均涉及情色描写。注明删除的字数,无法证实是实有或虚拟的。然而,避开淫秽文字的描写,反而衬托出《废都》的时代困惑。
你看懂了…吗?
你看懂了吗…?
你…看懂了吗?
(本文刊登于9/1/2009《东方日报》龙门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