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村上不是春树
如果村上不是春树,他就是村上隆。村上春树写小说,村上隆是漫画艺术家,虽然选择的创作媒介不同,有一点却是一样的:他俩通俗,却不庸俗。
许多人都习惯同时看几本书,我也不例外。原因很多,通常是写得不够精彩,但是想法还是可圈可点,所以舍不得放下。闷了,就挑一本畅销书带进厕所快速消化。良心过意不去,再选一本专业书,以便日后吃饭和朋友胡诌。
前阵子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炒得火龙火马,媒体网络你一言我一语,书外比书里热闹几十倍。反而是书摆在那,好些日子根本不想动它。后来开始读了,人人说好,那一代受的伤却无法在我心中阔大。当龙应台说『请凝视我的眼睛,诚实地告诉我』时,我的视线已经从《一九四九》转移到村上春树的《1Q84》了。
那村上春树和村上隆又有什么关系呢?没有。村上春树讲故事的手法很独特,故事情节与对白有如《1Q84》的深绘里说话一样,没有抑扬顿挫,甚至没太多表情。他不需要你凝视他的眼睛,你却乖乖地听他奇特的人物和动物说话,不知不觉地陷入『村上春树效应』的漩涡里,不沉重,很舒服,感觉留在那里很久很久。
至于村上隆,他是御宅族文化的先驱,把卡通人物搬上严肃的艺术舞台,摇着『幼稚力』的大旗调侃所有一板一眼的主义。他的卡通美女Ko2小姐两米高的玻璃塑像,在克里斯蒂拍卖会上拍出了56.7万美元。他异想天开的创意除了摆在博物馆,还是穿戴在年轻人身上的潮流品。
一个是小说吊诡离奇的诱惑,一个是卡通幼稚力宣言的魅力。两个日本人的作品虽然植入西方元素,如村上春树的爵士音乐品味,和村上隆的改版米老鼠Mr.Dob,但是他们选择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路线,从东方的角度把艺术带入潮流,形成自成一格的通俗文化。
我们即使站在高高的双峰塔上,眺望日本村上春树新书《1Q84》的12天100万册销量,依然是望尘莫及。我们坐在冷冷的电脑旁写稿,还没出书就数着囤货想着清货,销量的天文数字纯粹是浪漫遐想。
我们站在KLCC Louis Vuitton专卖店的橱窗,隔着一片厚厚的玻璃瞻望村上隆的樱花花瓣开在暮气沉沉的LV包包上。想不通幼稚卡通如何登入品牌大堂,猜不透商业如何造就艺术,艺术如何成全商业的诀窍。
那村上春树和村上隆是否完全没有关系呢?也不尽然是。他俩呼吸着年轻人的气息,打通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隔阂,你说他流行他就是流行,你说他艺术他偏偏艺术,关键在他俩不但不与时代脱节,甚至还带动时代,塑造时代。
那他俩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你自己想吧。
(本文刊登于11/12/2009《东方日报》龙门阵)
评论
有评论说读村上的书可以从任何一页翻起都无所谓。我曾经试过,真是如此,但是读小说,一些起承转合总该有,不是现代诗.
村上春树的作品,个人觉得,是感受意境。
而村上的作品则是个人感受意境,不太在乎群众感受意境,却偏偏有许多群众和他相同频道,而我,调不到跟他一块的频道。巴西作家Paulo Coelho的书也很畅销,也是个人感受意境,我也是转不到和他相同的台。
写作精心策划再下笔,或随意(真的是follow your heart)挥洒,前者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后者是否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云城,我很好玩,有个建议:能否来一次『说书人』和『杨城蓝井』合篇,1600字,说说这些问题?你有意思我跟编者说说看,没兴趣也无所谓。嘿嘿。
題目是誰想的啊,有夠特色,像內容一樣。
题目我想的,可是若不是在留言版交流,云城提出个人意境和群众感受的分别,也不会有这篇文章。
交流可以激发创意,不知你同意吗?
(岔出去說句話,我一直覺得鄭先生很有李零的文章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