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偷笑

评说一个地方有没有艺术文化,最好是穿街入巷。美术馆的画和舞台上的表演,都隔着一定的距离。远远观看,难免有错失。倘若能融入居民的生活,欣赏他们的衣著谈吐,走访老宅民宿,四处跑一跑,周围听一听,便能感受它精神和性格之所在,判断艺术是否长在市民的骨子里。

什么是表面?什么是深度?对一个地方产生好感与否,表面上很简单。可能是看上去很顺眼,住下来很舒坦。但是深一层想,理由究竟为何?

艺术并非艺术家的专利,艺术是一种审美观,一种生活态度。去过美国,你会发现和白人相比,黑人衣著品味更好,小孩走起路来一摇一晃的,节奏自然如心跳。他们没有缴付昂贵的学费学音乐学画画,只是有一天,一个孩子敲击家门外的垃圾桶,他的邻居哼起贝斯的音符,路过的朋友嘻哈跳舞,有人听得很爽就在墙上涂鸦。
于是艺术开始如瘟疫传染,创作如病菌繁衍散播,想挡也挡不来。

托《达芬奇的密码》之福,马来西亚的孩子们认识了这位十项全能的Renaissance Man。要不是这本书或这部电影,很多人还不知道谁是达芬奇、什么是《莫娜丽莎》、Louvre怎么个念法。
可是往往这类型的『艺术展销嘉年华会』过后,默默耕耘的画家依然被社会忽视,创作的音乐仍然没有发表的空间,文人的稿费一个字不到十仙。难道艺术品是麦当劳的巨无霸?是每逢佳节Pizza Hut推出的新款比萨?轻易的炒热随意的消耗?
有人问,蒙娜丽莎来不来马来西亚?她在罗浮宫以77x53cm的姿态偷笑。走钢丝的法国杂技名人Philippe Petit说过:『街头就是一个剧场。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剧场,你必须好好尊敬它,你才能成为很好的表演者。』艺术的觉醒,就在蒙娜丽莎停止偷笑的那一刻开始。
(本文刊登于6/2/2009《东方日报》龙门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