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想人文空间


朋友说:『大马缺少一个人文空间。』我想起纽约某后巷有家小咖啡馆,下午很静,生意比较淡。咖啡馆有个戴玳瑁色镜框眼镜的男子,叫了一杯咖啡躲在角落专注地看小说,他背后的墙上挂着一幅像极了地铁涂鸦的画。

坐在咖啡馆外抽菸的两个女子,似乎在讨论着一场音乐会的某个细节,桌底搁着一个诺大的大提琴盒。咖啡馆的落地玻璃窗上贴了一张黄色的传单,原来那个周末晚上十点咖啡馆地下室有一场爵士演奏会,一律不收入场费。

女招待长得很别致,闲聊两句才知道原来她是个百老汇的演员,演着一些小角色,同时在咖啡馆工作赚取生活费,等待出位的一天。

前面大街的某画廊正展出Robert Mapplethorpe的遗作。画廊内限定参观者人数,门外排长龙等待领号入内的人站在队伍里闲聊着,毫无厌烦的迹象。他们期待着欣赏Mapplethorpe的黑白裸体摄像,主题是黑人和白人的同性恋者、性器官和花。

台北台大附近文化气息浓厚,我和作家谢鹏雄的女儿要好,他带我到台大参观。过街走隧道,隧道里摆着个小摊子,卖的是文学经典和一些罕见的著作。谢先生硬要我买下《东周列国志》,劝我书别看得太杂,要专。他听说我读过曹又方,当年她还健在,谢先生兴致勃勃和夫人说:『我们把曹又方请来我们家吃个饭,如何?』结果谢太太白了他一眼,我就这么错过了认识曹又方的机会,否则饭桌不失为交流的空间。

创办香港《号外》杂志的陈冠中写过一篇文章,说起60年代香港最大的商场海运大厦里,有个叫作『巴西咖啡』的卖饮料空间。陈冠中说玩音乐的林敏怡甫从国外回香港,去到『巴西咖啡』当场就晒:『虾,乜呢度就系巴西?』

每天忙着挣钱的香港人谁有闲去泡咖啡馆,更何况是60年代?后来『那些有长时间不进食本事的文化青年』,发现这家咖啡厅叫一杯饮料就可以坐半天,就把它作为一个『共同泡点』,成为波希米亚青年文化交流的中心。

吉隆坡的文化街,以往举办的一些文化活动显得有气没力,如今书店搬迁了,留下依稀的文化轨迹。本地有个文人一直以来有着办文化沙龙的大志,搞了好些年的饮食生意,志在设立一个类似『巴西咖啡』的小布尔乔亚场所,以便联系各界文化人士,可惜管理不当,大志终归是大志,泡点也泡汤了。

有一次在Bangsar的Silverfish书店看到老板和几个英语界文化人坐在一块,谈论国油音乐厅的票价太贵。想想八、九十年代的《椰子屋》杂志,算是曾经塑造一个人文空间。大马的波希米亚青年胡士托了那么一段时期,聚在一块谈电影、听音乐、说文学。可是昙花一现,那已是多年前的事了。

(本文刊登于23/10/2009《东方日报》龙门阵

评论

山城客说…
在大马,文人已是算进异类之列,还想有个人文空间?街边苟延已万幸。
文化沙漠中没有绿洲,哪里有生物愿意待?不渴死都几难也。^_^
杨艾琳说…
再制造。再制造。再制造。
莊若说…
有許多遊客特地去國油聽古典音樂,對於他們來說,太便宜了。
文化修養,要從小做起,變成為「人」的一部份。
看看街上那些小孩父母的級數,再等五十年吧。
莊若说…
有許多遊客特地去國油聽古典音樂,對於他們來說,太便宜了。
文化修養,要從小做起,變成為「人」的一部份。
看看街上那些小孩父母的級數,再等五十年吧。
莊若说…
有許多遊客特地去國油聽古典音樂,對於他們來說,太便宜了。
文化修養,要從小做起,變成為「人」的一部份。
看看街上那些小孩父母的級數,再等五十年吧。
莊若说…
我的電腦太厲害了。一發三彈。
杨艾琳说…
这位同姓朋友(至少英文是),谢谢你的留言X3。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编辑和穷诗人谈社会主义

一半一半 ,俊男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