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棵树和最后一棵树


“贫穷”不是一个好看的字眼。或许,你现在已经决定不看下去了,你说,不是不想看,而是看不下去。“贫穷”这个字眼无法为你带来愉悦或痛快的感觉,如果对它凝视太久,你浑身不自在,心里不舒服。但是你辩说那是无奈,因为“贫穷”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议题,你的力量太微弱了,既然帮不上忙,还是别让自己难受。

但是,当你在报章上看到病魔缠身没钱求医的个案时,你觉得相片里的老奶奶很可怜,那感觉近乎你在网上看到削瘦的安妮婆婆湿了一身的黄衣孤身背对镇暴队的感觉,酸啊。于是你写了一张支票,认为你有能力帮的时候你一定会帮,顿时心里放下一块大石头,继续过你的日常生活。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了一项调查,分发两款传单募捐。一份写着非洲地区被饥荒影响的人数,以及多少人需要粮食援助。数据显示百万和千万的庞大数目,结果募到的款项不甚理想。

另一份传单则印着一张小女孩的相片,写着如果你慷慨解囊,就能提供这个7岁女孩食物、教育、医药和卫生设备。结果这份传单募到的捐款超越第一份的一倍以上。

这说明了什么?同一个募捐款项,两种处理手法,成效固然不同。面对全球贫穷的庞大问题时,你除了沮丧,认为无能为力,更怀疑捐款最终落在谁的手上。然而,贫穷不是募捐就能解决的问题,正如你认为给个乞丐几个零钱,并不能消除乞讨的现象一样。

许多人听说印度和非洲的贫穷,就谢天谢地大马是个天堂。很抱歉,那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谎言。当然,我们的贫穷人口不能与印度和非洲相比,但是生活在中上阶层的你和我,希望国家发展无阻,有者更认为一些食古不化的人群,应该牺牲他们的生活方式,而非阻碍国家建设。岂不知“发展“一词已被劫持,政客和利益集团把发展诠释为“经济发展”。如此一来,日复一日,大家也不觉得文字劫持制造了不少问题,同时也把很多侵权的事件合理化。


事实上,发展应该是全面的。联合国开发计划联署把“发展”定义为“发展的基本目的,就是创建一种能够使人长期地享受健康和创造性的生活。发展是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发展,由人去从事的发展。”

让我们再确定一遍:是“人”的发展,而非“经济”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而非为了“经济”的发展。无疑的,经济发展牺牲了不少弱势群众的生计和生活方式,不止掠夺了他们的土地,更消灭了他们的文化艺术,最后导致他们陷入贫穷的深渊。比方说,东马加央族的坟墓木雕,要是摆在罗丹的石雕旁,说不定更多人叹为观止。但是自从建立了巴贡水坝,很多坟墓都被水淹没了。相信大部分人没见过我所说的木雕,当你兴起见识大马最美丽的艺术的冲动时,它已被淹没得七七八八了。

印度诺贝尔得奖者经济学家Amartya Sen认为贫穷浪费人才。他说:“贫穷不止是缺钱,它令一个人无法意识到和实现他作为人类的潜质。”许多人认为贫穷是因为懒惰,我们都相信,只要肯努力,怎么可能没饭吃?有时候可能是这样,但大部分时候,贫穷是因为出身、际遇与客观环境导致的,因为政治环境和机制,权利平白无故被掠夺,导致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的现象,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扶贫政策。

贫穷确实是个庞大的问题,但是,若我们愿意从了解“贫穷”开始,而非忽略它、排斥它,才能避免贫穷现象加剧,从而逐步解决目前的贫民问题。比方说,边缘化不是种族问题,而是“被发展”的问题。我们更应该质问,“被发展”惠及人民,还是仅仅惠及少数权贵?假设部分惠及人民,那牺牲的是什么?姑且不提环境污染和文化古迹或艺术的保存,若影响小部分人的生计,政府如何处置那小部分人,处置的居住环境是否适合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若政府当局没有安顿这些人,他们将会如何继续生活、在哪里生活、居住的环境是否有卫生设备、孩子是否必须放弃上学等等问题。

贫穷与我们何干?从表面看来,我们生活上甚少接触贫穷阶层,大可选择视而不见,唱K喝茶上网过安乐的日子。但深一层想,很多社会问题、罪行、国家暴乱、变种疾病、种族和宗教纠纷等等,皆从贫穷开始。相信我,种种问题最终都会落在你面前。贫穷是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张牌。而每张牌倒下的时候,一张比一张的速度和能量大。第一棵树被砍伐,最后整个森林会消失。别忘了,你也是这个森林里的一棵树。

(本文刊登于24/1/2012《东方日报》名家)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一半一半 ,俊男续篇

NESCAFE红衣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