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和他的一些事
46年前,就是这幅自画像,陪伴着躺在灵柩里的祖父,度过人间的最后一瞬。油画里的他,炯炯有神。灵柩里的他,平静的紧闭双眸。从殡仪馆出发,自画像挂在车上,走过了槟城的街头小巷,是最后一次,很多人永远记得。
与祖父无缘相见,找到25年前的拙作,今天献给您,祖父,您收好它。
《画家的悲哀》1983 的旧稿
一幅画十五元生前卖不出,离开人间后居然有许多人高价收购。这是一个画家的悲哀,而主角是已故画坛老前辈杨曼生先生。
杨曼生,1896年1月1o日出生于古晋,原籍广东大埔县,名杨延龄。童年被父亲送回大浦受短期私塾教育,父亲过世后,1910回古晋。十五岁时,一日在其祖父的黄梨园里,见一位日本管理员,用水彩描绘该园的风景,忽然对绘画产生兴趣。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他初次的尝试是以一块黑炭在纸上画画。此后,他常以炭勾出轮廓后才用水彩作画。杨氏从未受过美术专科训练,全靠三分天才以及七分日后的努力,从黑暗中摸索出一道光彩的路,为马来西亚画坛开拓另一个新天地,迈开水彩画坛的第一步。
杨氏曾居星洲。1920年定居槟城,1922改名杨曼生。他的足迹行遍了这美丽清幽的小岛,将椰林的热带感、胶园的荫绿、升旗山的葱翠、渔村及农民的纯朴等等,经过艺术的酝酿,成了一幅幅醉意浓厚的画。每一个巷口,每一个角落,都能令杨氏倾诉一段与马来西亚风味浓得化不开的故事。
艺术就是生活的表现,而杨氏的生活是清苦的。他常四处写生,陪伴他的是跟他上下巴士的一片面包、一壶咖啡及一张小凳子。清苦的生活使他的画里流露一种民间的淳朴,毫无虚饰华丽的特意雕塑,这全然是心灵流露的生命力。
徐悲鸿先生对杨氏的水彩画极为赞赏,惊叹槟岛隐居了这么一位不为世人所知的杰出水彩画家。他认为:“大笔触和明朗是杨先生的最大特点,但又不失去造型的应有准确性。他是完全做到熟能生巧,挥洒自如,把握了最巧妙的生机,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杨氏的画,粗中有细,细中有粗。他不求纤细的刻画,而以对大自然的感受,落笔大胆轻快,随心所欲潇洒豪放的疏落几笔,但处理得井井有条,有条不紊,却异常传神。
中外对杨氏的画頗关注。澳洲哈勒报(Herald Press-Australia):“杨曼生画中所表现的,是天才水彩画家的从容流畅,笔是熟练而细致的。”美术评论杂志(Art Review)指出:“杨曼生的画,轻松巧妙,毫无掩饰地刻画出一个地方人民的生活。”
马来西亚名诗人管震民先生赞扬杨曼生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
频年南岛驻游踪,成竹罗胸景不穷
一水一山收笔底,错疑身入辋川中
******************************
写生妙趣在传神,始信工深意更新
点缀烟云敷远景,毫端常现四时春
******************************
海天风景渺无涯,几树椰蕉亚答家
坐久浑忘尘世事,夕阳远映片帆斜
若单靠画画,杨氏肯定不能过活。因此他开设影相馆,及今日善存的《曼生画廊》。生活的煎熬逐使他劝后辈千万不能以作画谋生。一个在生命里挣扎,真正生活过的画家,又如何去鼓励后辈与穷困共渡一生呢?
时光的轮子在他的前额烙印下无数的皱纹,生活的重担,家庭的累赘,使他逐渐的支撑不住而走下坡了。战后,因生活陷入逆境,为了生计而常重复画同一幅画,比较之下,这一时期的画失去了价值。后来他承受不住压力病倒了,因双手颤抖不稳被逼放弃画画生涯。
1962年9月29日,杨氏撤手人寰,仅66岁。走得太匆匆,令人痛心叹息。生命虽告终止,他的光芒好比天上闪烁的一颗星,永恒的照亮马来西亚画坛,为马来西亚画坛写下光辉的一页。
(自画像乃杨楚华私人收藏)
评论
致敬。
哪怕山高水又深
尼姑和尚成双对
有情人对有情人
戏剧:《思凡》时间:11月1日 晚上8点,11月2日下午3点 地点:新纪元黑箱剧场 门票:学生RM5 成人RM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