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斯曼帝国到小小土耳其

「好东西,哪儿可以弄一个?」也许我们没想过,这一句话,成为西方国家与伊斯兰国家衝突的导火线,也间接地影响一个势力达致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衰落到最后只剩下小小一个土耳其。

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开始,欧洲人发现几乎什么东西都可以用机器,以更快、更便宜的方式大量生產。老欧把製成品带到伊斯兰国家卖,穆斯林看了很欢喜:「好东西,哪儿可以弄一个?」虽说穆斯林社会里,多的是精巧的工匠,市面上不怕买不到想要的东西,但是西方人带来的製成品,因用机械大量生產,价格自然便宜多了,对许多穆斯林而言是一种诱惑,又怎会不想要?

老实说,早在西方人发明蒸汽机的3个世纪前,穆斯林已经有了这个玩意。但是穆斯林没有西方人的「远见」,用蒸汽机来生產牟利。殊不知,穆斯林的「蒸汽机」只是用来驱动烤肉叉,以便在富人的宴会上,能好好地烤熟一头羊。

穆斯林的工业发展

当年,若穆斯林野心比较大,效仿现今的中国,除了购买西方產品之外,也购买老欧的机械,加以研究,然后复製,或研发成更好的机械,建立自己的製造业。这样的话,穆斯林的工业发展或许能与老欧竞爭。

但问题是,穆斯林的社会结构和西方人大不同。工业与不工业,不是生產和消费两方面的事而已。

在欧洲,生產和消费是两个不同的主体。生產那一方绝不担忧,大量生產將对社会造成什么负面影响。但是,穆斯林社会的结构是家族与家族、家族与行会、行会与苏菲派的机制、与奥斯曼帝国的机制,交织成错综复杂的关係。

穆斯林每天祷告5次、女性不宜拋头露面等因素,都给工业发展带来不便。相反,欧洲员工不必看太阳升到哪个位置,就马上卸下工作祷告去。在欧洲,工厂里都是女工,穆斯林社会又怎能允许女性到工厂工作呢?种种障碍之下,既然老欧卖的鞋子那么便宜好看,我们又何必费心思製造呢?话虽如此,穆斯林心理也因此有了障碍。隱隱作痛之处说,我们不如西方啊。

于是19世纪的「坦志麦特」(Tanziamat),就是奥斯曼帝国求摩登的改组期。这个改革思想认为,要与欧洲帝国主义对抗,就要贯彻西方模式,再以毒攻毒以求抗衡。

这时候,老欧与穆斯林的商业关係更加密切,但老欧比较喜欢和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交易。这一点,作为穆斯林的突厥人看了很不是滋味。

亚美尼亚人是奥斯曼世界里的少数民族,一向以来与穆斯林和睦相处。因为他们不是突厥人,所以与军事及统治沾不上边,也做不成地主,于是亚美尼亚人主要以放贷为生。

亚美尼亚人遭歼灭

但是,可兰经禁「借钱收利息」。对穆斯林而言,借钱是慈善,不为牟利。无论是民族、生计、信仰的衝突,悲剧立即开演。19世纪末,突厥人屠杀了一批亚美尼亚人。

仇恨种下了根,1902年,6名医科生成立了「联合进步委员会」(CUP,Committee of Unionand Progress),宗旨是与阿拉伯国家分开,成立纯正的土耳其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CUP觉得这个关键时刻,靠拢德国或许能捡便宜,同时对抗苏联和大英帝国。

俄罗斯帝国攻到奥斯曼帝国的北部时,因担心亲俄的亚美尼亚人协助苏联攻入,CUP立下一条「驱逐法令」(Deportation Act),把亚美尼亚人驱赶到无法与俄联繫的地点。1915年,CUP联合奥斯曼领袖Talaat Pasha及军官Enver Pasha展开一项类似「犹太人大屠杀」的灭族行动,打算把亚美尼亚人从地球上灭绝。虽至今没有確切歼灭人数,但绝不少于100万人口。

欧洲工业改革的產品进入伊斯兰世界,也带来了商机。製造业不是穆斯林的重头戏,但他们嚮往西方的物质享受及便利。老欧抱著利己的牟利心態,完全无视偏袒亚美尼亚人对穆斯林社会的影响,造成穆斯林对亚美尼亚人的仇恨。苏联却利用这个机会,和亚美尼亚人勾结。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三天两夜的事,土地一步一步被侵蚀,奥斯曼帝国终于衰落,剩下土耳其这一小块土地。

从单纯的「好东西,哪儿可以弄一个?」到引狼入室,穆斯林世界对西方的嚮往与排斥,因而引起的內部各种思想及势力的对抗与制衡,都是西方贪婪的绝佳入口处。若当年蒸汽机不止是用来烤羊,恐怕歷史就要重写了。

(本文刊登于29/8/2014《东方日报》民家)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编辑和穷诗人谈社会主义

一半一半 ,俊男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