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芝麻街》不要baby talk



1982年,《芝麻街》饰演Mr.Hooper的演员去世了。大鸟画了一张他的肖像想送给他,却不明白死人不能复生的道理。『Mr.Hooper怎么没来?我等他来了再交给他。』一个成人说:『可是大鸟,我们不是告诉你Mr.Hooper死了吗?』大鸟失落地感叹:『我不明白..一切不再一样。』成人解释,声音哽咽了:『对啊,是不一样了。可是你知道吗,我们多庆幸曾经和他在一起,爱过他。他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啊。』大鸟觉得有点欣慰,『我凭记忆画了他的肖像,不是吗?可是我不喜欢这样,我觉得伤心。我不明白,本来好好的,怎么会这样?』一个成人走到他身旁,说:『必须是这样的,只因为。』『只因为?』大鸟问。『是的,只因为。』成人诚恳地回答。大鸟恍然大悟:『你知道吗,我会想念你的,Mr.Hooper。』大伙眼泛泪光。

美国儿童节目《芝麻街》用坦诚且温和的方式,向小朋友解释死亡的意义。1969年,美国非营利电视台PBS推出《芝麻街》的初衷,是为了提供家境贫困没机会上幼儿园的小孩一个学习的机会。今年11月9日,《芝麻街》跨入40大龄,却不需担心中年危机。因为这些年来,《芝麻街》跟着时代的步伐,用幽默有趣的教育方式,带出和每个时代息息相关的社会课题,如艾滋病和女权。一直以来,出色的演员和歌手,甚至脱口秀主持人和政治人物皆客串演出,奥巴马夫人就在40周年这一集推崇多吃蔬果的概念。

我小时候住在新山,收看新加坡的电视节目,对《芝麻街》的每个角色都很熟悉,就算几十年后买给自己小孩的第一片DVD也是《芝麻街》。有时半夜睡不着开电视看,转到播放《芝麻街》的频道就定住不转台了,夜深人静一个人看得咯咯笑。

三岁女儿有本爱不释手的绘本《It’s Ok To Be Different》。内容大致如下:『It’s ok to come in last。』『It’s ok to have different moms and dads。』『It’s ok to say NO to bad things。』『It’s ok to be a different color。』等等。作者Todd Parr 告诉小朋友,你是独特的个体,无论你什么造型什么个性什么想法,正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你很特别。

《芝麻街》为何多年魅力不减?住在芝麻街的布偶,每一集都在学习如何在一个文化多分歧的环境中成长,接受一个不争的事实:并非每个人都和我们共同信念和信仰。由始至终,《芝麻街》十分尊重观众的智慧,无论是小孩或成人,它从不死板地灌输道德正确意识,不采取亚洲人对幼儿惯用的baby talk方式制作节目。

这是欧美教育小孩的积极开放态度,当《芝麻街》的布偶唱着蓝调和流行乐时,中文儿童节目和读物是否可以考虑摆脱低估儿童智慧的baby talk,而正视儿童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了呢?

(本文刊登于13/11/200《东方日报》龙门阵

评论

Fair仔说…
芝麻街真的很好看,很久没有看了。。。很怀念!
杨艾琳说…
付钱就有得看啦,下载也可以啊,youtube也有啦。
思问者说…
好,大人总是想让小孩在思想上继续当小孩,但却用行为污染他们。
杨艾琳说…
有意思。有个大马朋友和一个5岁美国小女孩同车,朋友无法决定下车与否,女孩有点厌烦地说:『Make up your mind.』
匿名说…
那里找《It's OK To Be Different》?
可能更适合我边看边学,呵。
马华社会偏爱小老头似的儿童,却对那些能够独立思考的年轻人感到厌烦极了,而很多大人物讲起话来就像邻家孩子般天真……
不解!

——长璜
匿名说…
你的小孩从小就看懂“鬼”书,真厉害!
哦,对了,大概五、六岁的时候,我的二姑送我三本“pop-up”式的绘本,全以《芝麻街》主人翁造型入画,记得好像连一句说明也没有,却像玩具一样好玩。
我决定把它们视为传家之宝了,OPPS!

——长璜
杨艾琳说…
长璜:看鬼书只要不变鬼妹就是了,好看就好。你也挺会收东西嘛,五、六岁收到现在,可考虑照相贴上博客和大伙分享不? ^_^
匿名说…
事情是这样的:老爸老妈给我们家里每个小孩都准备了一个(不能上锁的)抽屉,用以私藏属于自己的物件……所以就一直留到现在,嘻嘻!
那个抽屉里确实收藏了不少成长记忆,多亏两个大人那样用心!
惟,即为传家之宝,岂可随便对外展示,你说是吗? :)

——长璜
杨艾琳说…
说得也是,治安不好,东西藏好。不过抽屉不能锁,很难说,很难说。:-)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一半一半 ,俊男续篇

NESCAFE红衣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