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记录之外

BBC拍艾未未的专辑纪录片我看了,显然是拍给老外看的。除了访艾未未谈他的作品和维权行为之外,按西方惯例,得找几个长相特别鲜明的艺术家,和有点娘的博物馆馆长,谈谈对艾未未的个人看法。最后再来个大团圆特写,拍老外们身体浸泡在艾未未的一亿个瓷制手绘葵花子里,快乐得差点笑成葵花。

后来我想想,这种纪录片和国家地理频道上的其他片子一样,都依照固定的格式拍摄。它不会从正面导入,从侧面影射,再从背面推敲。它总是把人物最有宣传价值的那部分摆在前头,接下去告诉你一些他个人的温馨小故事,然后加几个壮烈的历史画面,最好有个煽情的镜头,配上恰当的音乐,结尾的时候,角度要拉得比较远,人物就显得比较宽。看完过后,观众通常有如释重负的虚脱感觉。因为把你弄哭了,就要轻轻捧着你下巴,帮你拭泪。

我忒喜欢美国导演Michael Moore的纪录片。无论多严肃的课题都好,经过他的诠释方式,画面和旁白总是幽默调侃。他是纪录片里的主角,在追索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偶尔自问自答,有时却问了故意不答。就像什么姐姐和小朋友说故事一般,总得来个“最后大黑狼死了吗?”,小朋友兴奋地大声回答“死了!”。这种参与感是不分年龄的,而Michael Moore捉到了这简单却原始的秘诀。

我看过艾未未工作室拍摄的纪录片,感觉却很不一样。比方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老马蹄花》,就没有刻意设计的镜头画面。但是它们一点都不粗糙,相反的,因为看来随性拍摄,反而显得自然,不造作。但是,自然似乎不是件容易掌握的事。这话怎么说呢?有点像有个性的人穿白T恤牛仔裤,穿得似乎很随便,看起来却比别人有魅力。殊不知,此人的T恤牛仔裤讲究型、色、裁剪和布料,经过一番挑选过后才显得“随随便便”,非常自然。

BBC的固定格式纪录片是向普罗大众传达一个讯息,这个讯息对他们而言也许是陌生的,所以呈现的方式势必平铺直述,否则唯恐观众难消化。而Michael Moore的记录片课题往往很沉重,若他不以幽默的方式呈现,他的观众群可能缩小到一个范围之内,而非像现在这么普遍受落。至于艾未未工作室的纪录片,主要对象是中国人,他志在曝露一些被官方屏蔽的事件,除非你熟悉那个课题,否则身为一个外国人,你可能看不懂他的纪录片,但是它会令你看了想了解更多。

(本文刊登于22/12/2010《东方日报》龙门阵)

评论

moot说…
艾未未的 485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BkGrj29r5A

背景配乐是由左小祖咒做的。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编辑和穷诗人谈社会主义

一半一半 ,俊男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