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雷同,不属巧合

电影《神奇四侠》(Fantastic 4)的李德问戴著听筒的苏:『你在听什么?』『Portishead。』她答。他没听过。苏解释,音乐有一种「规律」(pattern),它虽製造「张力」(tension),但听者预料中的「鬆懈」(resolution)一定出现。

这种规律有助于思考,因为它激发一个人的脑细胞后,「鬆懈」的阶段能够放鬆神经。这么一来,人不会因重复一种作业而睏倦,也不因长期亢奋而乐极生悲。

科学痴当然没听过这支triphop英国乐队,但李德绝对懂得橡皮带弹力的道理,这也是爵士乐的核心理论。以「不协和音」(dissonance)及「协和音」(consonance)的张力及鬆懈,玩弄听眾的「预感」,突破「规律」,主张「不规律」。也因此,爵士乐的听眾是小眾,因为人普遍上喜欢「规律」,不太喜欢惊喜。

相对的,流行乐遵循標准规律,从前奏到主歌,然后重复多遍的副歌到结尾,偶尔穿插过门,都是一定形式的结构。

Christopher Booker用34年的时间写《The Seven Basic Plots:Why We Tell Stories》,提出何以电影《大白鯊》的故事构造,和第八世纪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的敘事长诗《Beowulf》大同小异的疑问《大白鯊》讲述一个平静的海滩,突然出现大白鯊,引起大家的恐慌。这时英雄出现,与大白鯊决斗,最后战胜大白鯊,居民恢復平静生活。

《Beowulf》写一个平静的沿海部落,如何被附近湖里突然出现的怪兽攻击,造成无数宗血腥事件。这时,英雄Beowulf挺身而出,与怪兽决战及怪兽妈妈终极一战,水底肢解怪兽。最后,怪兽都死了,大家从此歌舞昇平,安居乐业。

情节雷同,是《大白鯊》的作者Peter Benchley看了《Beowulf》,受《Beowulf》影响吗?未必,因为我们知道,绝大部分的好莱坞故事情节都如斯这般,许多畅销小说从美好写起,然后故事逐渐变阴忧,主角越来越宿命,故事从梦幻变成梦魘,暴力升温一直到致命的一击,才得以鬆口气,恢復平静,诸如莎士比亚的《Macbeth》、《罗密欧与朱丽叶》及《卡门》。

Christopher Booker的分析指出,这种票房保证的规律,根据五个阶段设计:预期、美梦、挫败、梦魘、鬆懈。即便是最新的电影《神奇四侠》,也遵循这个规律设计。

故事一旦突破规律,就要面对读者、听眾及观眾的不满,批评小说故事结局怎么可以这样、这首乐曲听了很不顺畅、这部电影好好的,怎么「衰收尾」啊。

换句话说,规律就是舒服,规律也是保守,它是一种生理及心理上的状態。《神奇四侠》的苏分析李德行踪的规律而找到他,我们也可观察政客的规律,协助我们洞彻社会事件的虚实。比方说,每每政要的地位受威胁,民间立刻出现宗教或种族衝突。纯属巧合或欲盖弥彰?明白规律者皆略知一二。

(本文刊登于12/8/2015《东方日报》龙门阵)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编辑和穷诗人谈社会主义

一半一半 ,俊男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