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硬盘里的情诗

最近清理电脑和随身碟的档案,才发现储存了大量无谓的资讯,结果耗时耗神一一删除。记忆这东西很奇妙,无论是记在脑子里,或者是硬碟随身碟,选择储存在记忆的当时,一定觉得它很重要,至少重要指数达到不该忘却的地步。

可是过了一些时日,可能是几年、几个月,或者仅仅几天,它突然变得不重要了。如果你不把它从记忆删除,它将继续填塞你的记忆空间,一直到自然遗忘,或丢失了随身碟,还是和硬盘闹脾气时,摔坏了。

别以为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即使余光中不也那么写道:“初来的时候,几乎每次听见过车过,都不禁要想起铁轨另一头的那一片土地,简直像十指连心。十年下来,那样的节拍也已听惯,早成大寂静里的背景音乐,与山风海潮合成浑然一片的天籁了。”

我们似乎害怕遗忘,多过于担心记忆储存过量。比方说,中华文化。对一般人而言,我们储存的档案其实是个模糊兼笼统的概念。基于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具体概念,不过是一些不经验证却流传至今的习俗,忘了文化延续的时候,是根据区域环境不断在演化。而记忆有时候把时间锁定在那个储存的时段,变成了封闭的财产,缺乏松动的空间允许创新的思考。

但是,一旦我们被禁止想某一个东西的时候,记忆往往背道而驰。怎么说呢?法国剧作家Jean-Claude Carriere说起亚历山大大帝的一件事。话说他要求一个女预言家把预测未来的绝技传授给他,于是女预言家教他如何生火,学习在烟雾中读出未来。但是,唯一的避忌是,不准在凝视烟雾时,去想鳄鱼的左眼。

这下可糟了,因为一般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比如警告一个小孩不准打开桌面上的盒子,结果房子里的人都离开后,小孩通常会自我挣扎一番,结果还是选择打开盒子。同样的,当女预言家强迫亚历山大大帝不准想鳄鱼的左眼时,鳄鱼的左眼却充斥着他的记忆,挥之不去。

任何演奏音乐的人都知道,记忆是演奏音乐的一个重要环节。小时候,大提琴家马友友的父亲要求他每学一首曲子,势必把两个小节的音乐背熟,诠释精准后,才允许他继续学习接下个小节。可是从事音乐演奏的人也知道,记忆本身并不可靠,因为演奏当时,任何负面情绪都足以导致失忆,影响演奏的连贯性。

如果记忆是硬盘里的情诗,老来想走一回记忆的铁轨时,即使硬盘没摔坏,也很可能会面临一个难题,就是你当年储存的.doc,未来的微软word已无法开启了。

(本文刊登于26/11/2010《东方日报》龙门阵)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编辑和穷诗人谈社会主义

一半一半 ,俊男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