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的话

英国作家Patrick French是个印度通。他不单是个历史学家,还是一个懂得说故事的历史学家。 虽然,Patrick French于1997年出版的【Liberty or Death – India’s Journey to Independence and Division 】反应褒贬不一,在印度,有些人甚至建议把它列为禁书,但是,奈波尔(V.S Naipaul)授权他写的传记【The World Is What It Is】,荣获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被“纽约时报书评”列为2008年度十大好书,认为他创造了一个新流派,既是在传记中忏悔。

印度通Patrick French如何形容印度人呢?在2010年出版的【India: A Portrait】中,Patrick引述一个朋友传给他的趣事,是为序。话说一个身在纽约的印度人向银行申请贷款。他告诉负责贷款的职员,他将要到印度公干两周,因此他需要借5千美元。银行职员说按照手续,他必须给银行一些东西作为抵押。于是,印度人把停在街边的法拉利车钥匙和车卡交给了职员,职员把法拉利开到银行的地下停车场停放,顺利成交。

银行董事和其他职员都觉得这个印度人太荒谬了,怎么用25万美元的法拉利换取区区5千美元的贷款呢?大家把他当笑话消遣了两周,印度人回来了,分毫不差地缴付5千美元和15.41美元的利息。

负责贷款的职员说:『先生,我们非常高兴和您做生意,但是我们有点疑惑。老实说,我们查了您的背景,发现原来您是个亿万富翁。好奇的是,为什么您需要借5千美元这么小的数目呢?』

结果印度人的回答令人莞尔,他说:『试问,在纽约什么地方,能找到两周仅仅15.41美元的停车费,而两周后车子安然无恙呢?』

Patrick French如此引述,意在消除一般老外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认为印度人是饥荒的贫民,或迷信的民族。故事把主角放在世界上一个最先进的城市,印度人不但没有在地理位置上吃亏,反而用机智占了美国人的便宜。

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趋势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往往比国人更能带来新鲜的体会。就如来自特立尼达岛的V.S Naipaul写伊斯兰国家,一本【Among the Believers: An Islamic Journey】再接续集【 Beyond Belief: Islamic Excursions among the Converted Peoples】,把几个被他点名评述的伊斯兰国家搞得神经紧张。外国人毕竟占优势,无需顾虑种种政治因素,明察秋毫必领悟出物外之趣。外国人的话,有时比较可信。

(本文刊登于27/7/2011《东方日报》龙门阵)

评论

Shea Ming说…
Patrick French just copied a Jewish joke
MISC说…
这样的笑话我看过几个版本,有人说是犹太人,也有人说是中国人,现在就看到了印度人。
杨艾琳说…
Patrick引述这个笑话的目的,是说明一般人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改变了。他说明笑话是印度朋友传给他的,至于有其他国籍的版本不奇怪。主要目的不是证实印度人厉害。
Shea Ming说…
hmm... then it's the Indian who copied the joke.
杨艾琳说…
But then, the Jews might have copied the joke from the Indians, who knows, haha. 我只是兜个圈说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特别是用在圣洁的大马土地。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编辑和穷诗人谈社会主义

一半一半 ,俊男续篇